2018年3月8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命令,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加征25%和10%的关税,理由是保护国家安全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,受到显著冲击。4月2日,中国商务部宣布对128种美国商品加征15%至25%的关税配资炒股评测网,涉及水果、猪肉等产品,总值约30亿美元。这一轮针锋相对的关税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的正式开始。
2018年6月15日,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%关税的清单,涵盖航空、信息技术、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。7月6日,首批340亿美元商品的关税生效,中国立即对等额美国商品加征关税,包括大豆、汽车和水产品。8月23日,美国对16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中国迅速反击,对16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。
2018年9月24日,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%关税,并计划在2019年1月1日提高至25%。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%至10%关税。2018年12月1日,在G20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,特朗普与习主席达成90天停火协议,暂停加征新关税,双方展开谈判。
2019年5月,谈判破裂,美国将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0%提高到25%,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%至25%关税。8月,美国宣布对剩余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%关税,中国暂停购买美国农产品。9月,部分关税被推迟或减免,双方继续谈判。
2020年1月15日,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,中国承诺在2020-2021年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和服务,美国同意暂缓部分关税。
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,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达到4192亿美元的历史高点,2019年降至3456亿美元,2020年进一步降至3108亿美元,但2021年反弹至3553亿美元,2022年为3829亿美元,2023年为2794亿美元。贸易战初期,逆差有所减少,但随着全球经济复苏,逆差再次扩大。这表明关税并未显著改变贸易失衡的长期趋势。
贸易战不仅影响双边贸易,还波及全球供应链。美国消费者面临更高的商品价格,例如电子产品和服装,而中国出口商则因关税损失了部分市场竞争力。两国企业都感受到成本上升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压力。
2019年8月5日,美国财政部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,指责中国通过贬值人民币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。8月23日,中国对750亿美元美国商品加征5%至10%关税,美国随即宣布将对550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5%。这一轮对抗将贸易战推向高潮,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。
2020年初,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经济活动几乎停滞。中美两国采取了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以应对危机。美国国会通过了《CARES法案》(2020年3月,2.2万亿美元)、《综合拨款法案》(2020年12月,9000亿美元)和《美国救援计划法案》(2021年3月,1.9万亿美元),总计超过4.7万亿美元。这些措施包括直接支付给个人、增强失业救济、支持小企业和医疗系统等。
中国政府则实施了约4.5万亿人民币(约6500亿美元)的财政刺激,占GDP的4.5%,远低于美国的26.46%。中国措施包括基础设施投资、减税降费和支持中小企业,重点是恢复生产能力。与美国广泛的现金发放不同,中国采用了更精准的数字消费券等措施。
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,贸易量大幅下降。2020年,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均减少,贸易逆差降至3108亿美元。然而,2021年和2022年,随着经济复苏,贸易逆差分别升至3553亿美元和3829亿美元。疫情期间,全球对医疗物资和电子产品的需求激增,中国作为主要生产国,出口大幅增长,2022年贸易顺差达到5778.5亿美元。
疫情后,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出现显著分歧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(Fed)在2022年3月开始加息,以应对通胀压力。2022年,Fed六次加息,将联邦基金利率从0-0.25%提高到4.25%-4.50%。2023年,利率继续上升,至7月达到5.25%-5.50%。2024年,随着通胀缓解,Fed开始降息,至2024年底降至4.25%-4.50%,2025年6月维持这一水平。
中国方面,人民银行(PBOC)在2022年采取宽松政策,1月下调中期借贷便利(MLF)利率10基点至2.85%,4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5基点,8月再次下调MLF利率10基点至2.75%。2024年9月,PBOC推出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货币刺激,包括降息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支持股市的工具。2025年,PBOC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,旨在支持经济增长。
货币政策分歧导致汇率波动。2022年,美国加息使美元走强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6.3贬值至7.3。2024年,美国降息后,人民币汇率回升,2025年6月,USD/CNY约为7.19。中国允许市场调节汇率,减少干预,以降低资本外流压力。
2021年至2025年,拜登政府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,并对电动车、钢铁、半导体等加征更高关税。中国则通过出口管制(如稀土)和反制裁回应。2025年5月,中美达成临时关税减免协议,双方同意在90天内谈判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。截至2025年7月,谈判仍在进行,贸易战未完全结束。
金融战可能沿着以下方向发展:
货币战:两国可能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影响汇率,以增强出口竞争力。2019年,美国曾指责中国操纵汇率,但随后撤销指控。未来,双方可能继续通过利率调整间接影响汇率,而非公开贬值。
制裁与反制裁:美国对华为、中兴等企业的制裁限制了其获取技术和市场,2024年进一步扩展到半导体和软件领域。中国则对美国企业实施反制,如限制稀土出口。制裁可能扩展到金融领域,如限制银行跨境交易。
资本管制:中国通过严格的资本管制管理外汇流动,2022年加强了对外投资审查。美国则通过外国投资委员会(CFIUS)限制中国对美投资。未来,中国可能根据经济形势放宽或收紧管制,美国可能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上市。
债务管理:疫情后,美国国债超过30万亿美元,中国的债务/GDP比率也持续上升。2024年,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加剧,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导致财政压力。两国需在刺激经济与控制债务间找到平衡。
科技竞争:半导体、人工智能、5G等领域成为竞争焦点。美国通过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,中国则投入巨资发展国产技术。2024年,中国在电动车和电池技术上取得进展。
金融战的胜负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判断:
经济增长:2023年,美国GDP增长率为2.5%,中国为5.2%(IMF China Report)。2024年,美国增长预计为2.5%,中国为4.7%(Atlantic Council)。长期来看,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,美国则受益于技术创新。
通胀控制:美国2022-2023年通胀率一度超过6%,2024年降至2.6%。中国通胀保持低位,2024年约为1.5%。有效控制通胀而不引发衰退是关键。
货币稳定:人民币汇率在2022-2023年波动较大,2024-2025年稳定在7.0-7.5区间。美元指数在100-110间波动。稳定的汇率有助于吸引投资和稳定贸易。
金融市场表现:2024年,美国道琼斯指数上涨约10%,中国上证指数在政策支持下反弹5%。健康的金融市场反映经济信心。
创新能力:美国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领域领先,中国在5G、电动车领域占优。2024年,中国电动车出口占全球50%以上。创新能力决定长期竞争力。
全球影响力:美国主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,中国通过“一带一路”扩大影响力。2024年,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投票权增加。
金融战并非零和博弈,两国经济相互依存,过度对抗可能损害全球经济。
中美金融战是一场复杂的经济博弈配资炒股评测网,涉及关税、货币政策、制裁和科技竞争。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互依存意味着完全脱钩不现实,合作与竞争将长期并存。你认为金融战如何影响全球经济?未来十年,中美经济关系会走向何方?欢迎分享你的看法。
千层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